汽車出口躍居全球首位的背后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陳重山 來源|車百智庫(ID:EV100_Plus)
一季度,我國的汽車出口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而且,剛剛過去的4月份,我國的汽車出口繼續(xù)大增,業(yè)內均認為,今年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這當中,新能源汽車的貢獻非常大。1-4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34.8萬輛,同比增長達1.7倍;而2022年同期,這一增速僅92%。
此前的1月份,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百人會2023年度媒體溝通會上就已經預測,2023年,出口將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另一重要增長力量,可用“風生水起”來形容。當時,他預測2023年新能源整車出口將達80萬輛,目前看來,這一預測即將實現。
縱觀世界汽車出口歷史,上世紀,由于三次石油危機的爆發(fā),日韓汽車得以主導歐美汽車進口市場。這一汽車市場格局,雖略有波動,但整體延續(xù)到如今。目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有打破這一格局的可能性。
這是因為,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也面臨一個重要的機遇期,那就是世界各國都到大力發(fā)展新能源汽車,以及全球“減碳”戰(zhàn)略。作為我國自主新能源車企,奮力抓住這一機遇,則顯得十分重要。
本文圍繞我國汽車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出口的話題,試圖回答四個方面的問題:
1、我國汽車出口的歷史發(fā)展情況是怎么樣的?
2、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情況如何?
3、借鑒日韓經驗,我國汽車出口該如何抓住機遇期?
4、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優(yōu)劣勢有哪些?
一
登頂第一
我國的汽車出口,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在第二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三輛解放牌CA10汽車成功出口,訂購者是時任約旦海外貿易董事長的比塔先生。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隨后中蘇關系惡化,我國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緩慢。一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我國用市場換技術,引入西方的汽車制造業(yè),汽車工業(yè)才得以發(fā)展,但汽車出口一直被外國“嗤之以鼻”。
即使進入21世紀,汽車出口都一直很“拉胯”。2000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僅1.7萬輛。與之對比,日本當年的汽車出口量為472萬輛,韓國為150萬輛,分別是我國的278倍和88倍。
后又經歷漫長的12年,一直到2012年,我國汽車的出口量才成功突破100萬輛,且在此后的9年里,沒有核心技術競爭優(yōu)勢的國產汽車,出口量一直在100萬輛的級別里徘徊,再沒有突破。甚至到了2020年,我國的汽車出口也只有108萬臺,還同比下降13%。
但是,2021年,我國的汽車出口開始突破,首次實現汽車整車出口超200萬輛,總量達到201.5萬輛,是2020年出口量的近兩倍。而且,該年的出口量,已可以與世界上的汽車大國一較高下了。
具體來看,2021年,我國201.5萬輛的出口量,已經超出韓國152萬輛近25%,僅次于日本的382萬輛和德國的230萬輛,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出口國。
這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增長很快。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31萬輛,同比增長3倍。而且,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產業(yè)經濟研究部部長王金照指出,2021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占全球的1/3,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出口大國。
2022年,在新能源汽車出口快速增長的促進下,我國的汽車出口量達到了311.1萬輛,超過德國,僅次于日本,從2021年的世界第三大出口國,變成了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中日德汽車出口地位反轉 數據來源:IDEA
剛剛過去的2023年一季度,我國的汽車出口就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而且, 2023年4月份,我國的汽車出口繼續(xù)大增,業(yè)內均認為,今年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在這當中,1-4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34.8萬輛,同比增長達1.7倍;而2022年同期,這一增速僅92%。
圖源:新京報貝殼財經
二
出口機遇期
縱觀我國汽車出口的歷史,出口數量從1到100萬輛,我國用了55年;從100萬輛到200萬輛,用了10年;從200萬輛到300萬輛,僅僅用了一年。由此可見,我國汽車出口,呈現出加速度的態(tài)勢。
在走向出口100萬輛的55年間,2002年是其中的關鍵節(jié)點。因為在這一年,我國加入WTO,這使得我國的車企得以和全球車企一起,在全球大市場上展開競爭。但是,這之后,我國自主燃油車品牌,在競爭力方面,一直不如外國品牌,所以,汽車出口一直比較困難。
這一困難態(tài)勢的改變力量,來自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自2012年我國出臺實施《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了87%,得到快速發(fā)展。在世界范圍內,截至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xù)8年位居世界第一,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為我國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汽車出口,創(chuàng)造了基礎。
但是,即便如此,也等到了2021年,我國的汽車出口才獲得了一個機會。
綜合太平洋證券研報等資料,2021年,疫情對世界范圍內的汽車產業(yè)鏈產生極大影響,尤其導致芯片供應短缺,再疊加2021年下半年以來鋁等汽車主要原材料大幅漲價,讓世界上的不少車企承壓。與之相比,我國的疫情控制較好,汽車產業(yè)鏈常態(tài)化運行,這使得我國的汽車行業(yè),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獲得了搶占市場的機會,汽車出口量猛增101%,僅次于德國、日本這兩大汽車大國。
如果說2021年出口增長,原因中還有疫情等偶然因素,屬于非正常市場環(huán)境中的偶發(fā)現象,那么,2022年汽車出口超越德國、緊追日本的亮眼表現,則是正常市場中,對機遇的搶占,體現了我國汽車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出口強大的實力。
2022這一年,因此被稱之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黃金元年,該年新能源出口量達到67.9萬輛,其中,每出口5輛車就有1輛是新能源車型。
這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智能化領域的進階,產品力和品牌形象的進一步鞏固的因素,是重要的內部因素。
而獲得如此成績之后的外部因素,則是世界其他各國也為新能源汽車提供了補貼、減稅政策,這更為關鍵。這背后是世界各國對“減碳”的努力,如能源基金會首席執(zhí)行官兼中國區(qū)總裁鄒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說言,全面電動化是高質量發(fā)展與減污降碳的必然選擇。
這對中國的新能源車企未來發(fā)展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目前已有業(yè)內人士表示,“2022年之于中國車企,就好像1976年之于日本車企。”
三
日韓經驗
縱觀日本的汽車發(fā)展史,就可發(fā)現,日本汽車出口的發(fā)展,并非緩慢增長,而是依靠幾個節(jié)點,快速躍升,從而成為世界汽車第一出口大國,且保持至2022年。
日本汽車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7年,就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但日本的汽車出口躍升,卻要等到1976年左右。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導致了世界經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世界范圍內,汽油、柴油價格暴漲,一向以皮卡、SUV、大排量肌肉轎車為標志的通用、福特等美系車終端遇冷。
恰逢日本的豐田等車企,堅信汽車不是“奢侈品”,而是真正的必需品,將新的起點瞄準在資源的有限性上,有力地開展了節(jié)省資源、節(jié)省能源、降低成本的運動。也因此,小排量、外型精致、性價比高的日系車,終將成為石油危機中美國消費者的最優(yōu)選擇。
當時,日本車的平均重量是950kg,而美國車要達到2000kg,油耗的差距可想而知。面對石油危機帶來的高昂的油價,十分省油的日本汽車,在歐美很難銷量不佳。而且,美國本土車企大多缺乏生產小型車的技術和經驗,這給了豐田等日系車進一步打開美國市場的一個絕佳機會。
1976年,日本汽車出口達到250萬輛之多,首次超過國內銷量。這之后,又經歷了1979年的石油危機,再一次促進日本,以及后來的韓國汽車的出口。具體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后,雖然日本經濟增長率下降,但得益于汽車出口的增加,汽車產業(yè)依然保持近15%的高增長率。這一“黃金時期”,基本持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而且,日韓車企通過出口獲取大額利潤后,又開始創(chuàng)建自己的豪華品牌,走向高端化,1986的謳歌、1989年的雷克薩斯和英菲尼迪都是在石油危機之后創(chuàng)建的。
1990的再一次石油危機,徹底坐實了日韓車企主導美國進口汽車市場的格局。一直以來,這一格局雖略有波動,但整體延續(xù)到了現在。
當然,為站穩(wěn)腳跟,日韓車企不僅僅只靠“省油”這一賣點,還在于他們進入歐美市場后,對當地市場進行了更加細致的調研工作,對消費者用車痛點的精準把握,在此基礎上對產品進行優(yōu)化改良,質優(yōu)價廉,以及形成精益產品開發(fā)體系,本土化戰(zhàn)略的成功,等等。
四
兩大優(yōu)勢
目前,世界各國都為新能源汽車提供了補貼、減稅的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高。
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IRA)》中,也表示在2023年1月1日后,將為消費者購買在美國組裝的電動車提供補貼。
歐洲方面,歐盟層面上,已在3月28日,正式通過《2035年歐洲新售燃油轎車和小貨車零排放協(xié)議》,要求在2035年前實現在歐盟銷售的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00%。實際上,歐洲各國都有較為嚴格的碳中和目標,也已經明確了禁售燃油車與柴油車的時間表。因此,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空間較大。
另外,東南亞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處起步階段,馬來西亞、泰國等國都推出關稅減免政策,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該地區(qū),更加便利。
我國作為世界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國,在出口方面,具有兩大優(yōu)勢,分別是價格優(yōu)勢和技術優(yōu)勢。
2023年的廣交會上,多位參展商表示,價格優(yōu)勢是中國新能源車占領海外市場的突出優(yōu)勢。中通客車亞洲二區(qū)海外營銷部長陳立德表示:“在純電大巴車領域,目前海外本土品牌的產品價格都極高,幾乎無法對中國新能源商用車構成競爭。
另外,原創(chuàng)技術的明顯優(yōu)勢,已經讓我國新能源汽車越發(fā)“聰明”,同時極大增強了我國在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話語權,從而使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上不懼競爭。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領域都具備較為突出的技術優(yōu)勢和產業(yè)鏈韌性,疊加國內綜合制造成本優(yōu)勢、智能化先發(fā)優(yōu)勢,在海外市場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則舉例稱:“以消費者十分看重的新能源汽車續(xù)航能力為例,幾年前特斯拉汽車超過600公里的續(xù)航里程獨樹一幟,而如今,國內車企早已推出1000公里續(xù)航車型。更長的續(xù)航意味著更高的電池能量密度和電控技術,這意味著國內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yè)已掌握核心技術。”
兩大優(yōu)勢支撐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快速發(fā)展,尤其在歐亞地區(qū)增速明顯。2022年出口歐洲和亞洲的新能源汽車分別占比49%和44%,兩者合計占比超90%。另外,我國汽車出口量前十國家中,九個位于亞歐地區(qū)。
2023年,我國的汽車出口有望走向全球第一。而據華泰證券發(fā)布報告預計,2025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出口量將達353萬輛/年,復合增速將達到73%。
五
亦有隱憂
看到優(yōu)勢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汽車出口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我國的汽車出口依然處于初級極端,目前,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的出口量占本國汽車產品的35%-50%,而我國在2022年,這一比重僅有11%。而且,日系車的出口,雖然或將被我國趕上,但是日韓車企早已開始本地化策略,在世界各地建廠,當地生產、當地銷售,這部分數據并未統(tǒng)計入出口中去。
因此,我們要清晰認識到,世界汽車產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演變,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絕不可能在短期內,通過走一條捷徑就可以達到高層次競爭優(yōu)勢階段。即使日韓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要比歐美等國家短一些,但也經歷了近30年的歷程,才獲得當今的市場格局。
其次,我國汽車品牌在歐美的認可度并不高。
2022年,在歐洲銷量最高的我國新能源汽車品牌,不是比亞迪,也不是新勢力,而是上汽名爵。該品牌的同款車,在歐洲售價是國內的兩倍,在國外的銷量,又是國內的三倍。其原因,在于名爵原本是一家英國品牌,雖被上汽收購,但在歐洲,以及原來的英聯邦國家,如澳大利亞、印度等,對名爵的認可度依然非常高。
由此可見,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歐洲,最重要的障礙,就是市場對我國品牌的認知。以日系車進入美國的歷史為例,美國人一直認為日系品牌的汽車是廉價貨,上不了臺面。直到兩次石油危機導致油價高企,才“逼迫”美國人接受了日系品牌。此后,日系品牌汽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擺脫了“廉價貨”的標簽。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中國汽車企業(yè)首席品牌官聯席會(CB20)主理人柳燕認為,近幾年中國汽車出口增勢迅猛,但在海外仍存在“散、弱、小”的狀況,“低質、低價、抄襲”等固有認知仍根深蒂固。在2022最新發(fā)布的全球百強品牌榜單中,有15個汽車品牌,中國汽車品牌無一上榜。
因此,我國汽車出口,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出口,品牌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注:本文所引數據,若無交代,均依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日本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韓國產業(yè)通商資源部發(fā)布的數據。)
【全文參考】
[1]《王金照: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全球占比1/3 為第一大新能源出口國》,中國經營報
[2]《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量躍居全球首位,哪些車企成為領跑者?》,新京報、貝殼財經
[3]《前4個月汽車出口突破2000億元 新能源車加速“走出去”》,證券日報
[4]《阿爾特:AI賦能汽車設計降本增效,研發(fā)+制造雙輪驅動揚帆出海!》,天風證券
[5]《2023年Q1東南亞出海行業(yè)季報》,非凡產研
[6]《2023年4月中國汽車出口市場分析》,崔東樹公眾號
[7]《打造世界級品牌,共建汽車強國,中汽協(xié)發(fā)起中國汽車品牌強基工程》,映璇汽車工作室
[8]《比亞迪只排第二!哪個國產電動車在歐洲賣得最好?》,遠川研究所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車百智庫(ID:EV100_Plus),作者:陳重山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yè)市場分析、未來發(fā)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