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的大哥,告別江湖
作者|吳文武 來源|新品略財經(ID:nbscaijing)
互聯網江湖總是風云變幻,誰都無法預料明天會是誰倒下。
《新品略財經》關注到,5月25日,“QQ的大哥ICQ官宣將關閉”話題沖上熱搜,很快引發(fā)全網關注和熱議,ICQ這個全球互聯網鼻祖聊天軟件,即將告別互聯網江湖。
據多家國內外媒體報道,ICQ消息應用程序官方宣布,將于2024年6月26日關閉,并建議用戶改用VK Messenger和Workspace。
ICQ沒有透露關閉的原因,多家科技媒體致函,目前沒有得到相關回復。ICQ官宣關閉服務,意味著其上線運營近28年之后,正式走向終結。
ICQ對于一些80后的網友來說應該不陌生,但對現在新一代互聯網年輕人來說,可能沒聽過。
但我們所熟知的QQ,其實是“拜師”ICQ,或者說ICQ是QQ的大哥,QQ和ICQ之間的故事關系,不少80、90后的網友多少還有點印象。
現如今是微信聊天時代,很多人都不用QQ了,更沒有幾個人還能記得ICQ。
其實ICQ早已告別了中文互聯網江湖,如今ICQ正式告別全球互聯網江湖,令人唏噓。
01
誰還記得ICQ?
時間回到1996年,那時候互聯網才剛剛進入中國不久,當時三個以色列人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決定開發(fā)一種使人與人在互聯網上能夠快速直接交流的軟件。
這三個以色列人成立了一家叫Mirabilis的科技公司,于1996年11月16日推出了一款即時通訊軟件,取名ICQ。
ICQ名字也很有意思,是 I Seek You 的連音縮寫,中文可以翻譯為我尋找你,很有互聯網風。
ICQ支持在互聯網上聊天、發(fā)送信息和文件等,ICQ還可以提醒你的朋友和同事在互聯網上連接和交流,用戶可以創(chuàng)立自己的ICQ主頁,當你在線的時候,別人可以訪問你的主頁,利用賀卡、語音郵箱等ICQ插件發(fā)送賀卡和語音郵件,利用ICQ Email發(fā)送、轉寄和復制電子郵件等。
看到這里是不是很熟悉了,這就是我們以前常用的QQ,ICQ和QQ的故事在下文中再作詳細介紹。
ICQ推出之后很快風靡全球,憑借著互聯網即時交流功能很快在全世界收獲了大批用戶,即使在當時互聯網不發(fā)達的亞洲,用戶也能占到70%。
在當時互聯網還不發(fā)達的中國市場,也有很多ICQ的用戶?!缎缕仿载斀洝吩荌CQ的用戶,不過早已經忘記ICQ的界面模樣,更記不得賬號和密碼了。
ICQ百度百科顯示,ICQ巔峰時期在國內的用戶占到80%,可見當時ICQ在國內有多火爆。
回顧全球互聯網發(fā)展簡史,在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或Discord之前,ICQ風靡全球,超過1億用戶來協(xié)調計劃、暢聊生活或在玩網絡游戲時進行交流。
在那個互聯網發(fā)展初期時代,ICQ絕對是當年的網紅軟件,就如同現在我們每天使用微信聊天和刷抖音一樣。
1998年,美國在線(AOL)購買了ICQ以后更多功能的99a、99b、2000年等版本,但同時于ICQ內加插了廣告,內建了搜索功能,讓ICQ軟件變得臃腫起來。
后來微軟推出了MSN,另外出現了SkyPE等軟件,ICQ的用戶開始大量流失,雖然后來Mirabilis推出了簡化版,但成效不大。
2010年4月,AOL和俄羅斯投資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ies周三聯合宣布,雙方已達成協(xié)議,DST將以1.875億美元收購AOL旗下ICQ業(yè)務。
ICQ在2011年11月推出了免費iOS和安卓程序,加入了類似于WhatsApp及MSN的用法及功能,吸引了很多用戶注意,當時有不少用戶重新使用ICQ,但只是曇花一現。
在簡體中文互聯網世界中,ICQ早已銷聲匿跡,要不是ICQ這次官宣即將停止服務,相信很多人和《新品略財經》一樣,早已想不起來曾經還有這么一個聊天軟件。
02
ICQ和QQ的江湖競爭往事
這次ICQ官宣即將停用,媒體報道都用了一個標簽:QQ的大哥。這足以說明QQ和ICQ之間的關系。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1993年的馬化騰從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yè)畢業(yè),當年的他還是一個打工人,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化騰接觸到了ICQ,這款軟件激發(fā)起了馬化騰的好奇心。
1998年11月11日,馬化騰在光棍節(jié)那天注冊了騰訊公司,馬化騰就想著開發(fā)出一個中文版的ICQ,就仿照ICQ的功能開發(fā)出了一個中國版的QQ,取名OICQ。
騰訊推出來的OICQ很快爆火,很快吸引了ICQ母公司的注意,一年之后的1999年10月,騰訊就收到了ICQ母公司AOL發(fā)來的一紙律師函,起訴騰訊侵權,要求OICQ改名。
當時有媒體報道稱,馬化騰急中生智,2000年11月,直接將OICQ改名為QQ,也就是我們如今所熟知的QQ。
QQ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QQ發(fā)展越來越好,推動騰訊發(fā)展成為中國互聯網巨頭之一。
到了2004年,騰訊QQ的注冊用戶突破3億人,經常使用QQ的用戶可以占到三成,長期登錄在線的人數創(chuàng)造了5000萬人的記錄。
后來騰訊和ICQ的母公司AOL還發(fā)生了多次交鋒,但QQ在國內反而越來越出名,用戶越來越多,成為國民級即時通訊軟件。
相信80、90年代的網民都用過QQ,時至今日,QQ依然是國內主流即時通訊軟件之一,并沒有被人們拋棄。
2024年2月,《中國經濟周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穿越中國互聯網25年,QQ的韌性從何而來》的文章,講述了QQ作為“初代互聯網產品”的第25年,文章引發(fā)了不小的關注。
北京信息社會研究所所長王俊秀在這篇文章中表示,QQ能穿越周期,適時而變,從一款簡單的即時通訊演化為集成互聯網社交娛樂和增值服務的互聯網應用,可謂是韌性的活化石。
2002年,QQ推出群聊功能。 2003年和2005年,QQ分別推出QQ秀和QQ空間,滿足人們多樣化展示需求。2003年,QQ推出QQ游戲,2005年QQ推出QQ音樂和QQ寵物,2009年QQ推出了QQ農場。
后來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推出了微信,雖然微信成為主流即時通訊工具,但QQ也同步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保持持續(xù)更新。
2024年3月11日,“仍有5億人堅持用QQ話題”沖上熱搜,讓人們驚訝地發(fā)現,原來QQ一直存在,很多95后、00后不用微信,偏愛用QQ,年輕人依然是主力軍。
即使是在現在,時不時還有人拿QQ抄襲模仿ICQ的事情來調侃,但QQ畢竟是贏家。
隨著QQ在國內越來越受歡迎,ICQ很快就被用戶拋棄,時至今日:世人皆知QQ,無人記得ICQ。
03
敗走中國互聯網江湖的不止ICQ
這次ICQ官宣即將告別互聯網江湖一事,也再度引發(fā)了ICQ為什么會被中國互聯網世界邊緣化,直至銷聲匿跡一問的探討。
回顧過去這二十多年的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簡史,中國互聯網產業(yè)快速發(fā)展,不停更新迭代,涌現出一代又一代互聯網企業(yè),其中有一個一致的現象:多個國外軟件都敗走中國市場。
ICQ其實敗走中國市場多年,現在國內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起這個過去風靡的即時聊天軟件,然而實際上,這么多年來,敗走中國市場的互聯網軟件可遠不止ICQ一家。
2014年11月,微軟旗下的即時通訊軟件MSN正式退出中國市場,MSN曾是白領的象征,很多外企員工、高級白領等都用MSN來溝通,MSN也曾在國內很火,后面在與QQ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2021年11月,雅虎宣布徹底退出中國內地市場,當時雅虎的資訊競爭不過四大門戶網站,雅虎郵箱也沒能競爭過QQ郵箱等中國本土電郵品牌。
2023年8月,微軟旗下的另一家社交媒體子公司LinkedIn正式關閉中文版應用程序,退出了培育了近十年的國內市場,LinkedIn的社交功能無法與國內社交軟件競爭。
無論是在電商領域,還是在社交平臺等多個互聯網領域,中國本土擊敗國際品牌的案例非常多。
以ICQ為例,為什么ICQ會被QQ擊?。?/p>
在《新品略財經》看來,除了騰訊是一家中國互聯網企業(yè),除了更懂中國用戶的需要之外,更為重要的是,ICQ自己不爭氣。
比如,ICQ的用戶資料只儲存于本地機器,而每次刪除或升級都有全部丟失的風險,而QQ好友資料儲存于服務器,用戶登錄自動下載,無論是在網吧,還是家里,數據都不會丟失。
再比如,ICQ還是很高傲,在全球范圍內只推出了英文版,雖然后來有中文版,這與騰訊通過QQ不斷升級和豐富生態(tài)內容留住用戶相對比,ICQ故步自封。
有意思的是,QQ和ICQ的故事到了2010年還發(fā)生有趣的一幕,美國在線想賣掉ICQ,騰訊還曾加入了收購者的陣營里,提出了有約束力的收購報價。
很多國際互聯網企業(yè)在全球市場做得很不錯,但唯獨在中國市場,卻很難與中國本土互聯網企業(yè)競爭,最關鍵還是在于水土不服,做不好本土化,跟不上中國互聯網的快速更新迭代步伐。
《經濟觀察報》曾在2010年4月14日刊發(fā)了一篇題為《即時通訊鼻祖ICQ之死》的評論文章分析稱,在即時通訊軟件行業(yè),ICQ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新品略財經》認為,不僅是QQ打敗了ICQ,更是ICQ自己打敗了自己。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品略財經(ID:nbscaijing),作者:吳文武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yè)市場分析、未來發(fā)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